工业除湿机恒温恒湿机厂家

常见问题
一种多方式再生加热节能的转轮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栏目:常见问题 时间:2023-02-19 18:49:23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方式再生加热节能的转轮除湿机。背景技术:2.在空调领域当中,转轮除湿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主要用在一些具有特殊空气要求的工业工程上。转轮除湿机主要部件是转轮,转轮表面涂覆有吸湿剂,且表面设置有蜂窝状多孔道,通过缓慢旋转转轮,可以吸附流过该转轮的湿空气中的水分,吸湿后的转轮经高温干燥气流烘吹,能使吸湿剂脱水再生。3.转轮除湿机能迅速、简便而有效的降低空气湿度,可利用工业余热、废热、太阳能、天然气等低品位热能为再生能源,无环境污染,能耗低。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医药、电子、电器、化工等有湿度要求的行业。4.目前,普通的低温单轮除湿机组中存在如下缺点:1、再生加热能耗中最多只有50%的有效再生热量用以水分脱附,而占20%再生能耗的高温高湿再生出风(约50℃)直接排至室外;约占30%再生能耗以转轮蓄热的形式传递到处理空气,增大了后级表面冷媒冷却器负荷。2、因再生后转轮表面温度过高,出再生区后这部分转轮吸附能力很低,除湿效率一般。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方式再生加热节能的转轮除湿机,通过低温冷吹快速恢复转轮吸湿性能,转轮除湿增效的同时,降低了处理送风温度,降低再生能耗。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方式再生加热节能的转轮除湿机,包括第一过滤器、第二过滤器、第一表冷器、除湿转轮、送风风机、再生加热器、再生热交换器和再生风机;所述除湿转轮包括转轮除湿区、转轮冷却区和转轮再生区;7.所述第一过滤器、第一表冷器、转轮除湿区和送风风机形成除湿送风通道;8.所述第一过滤器、第一表冷器、转轮冷却区形成第一再生风进风通道;9.所述第二过滤器、再生热交换器形成第二再生风进风通道;10.所述第一再生风进风通道、第二再生风进风通道出风口合并为再生风进风主通道;11.所述再生风进风主通道、再生加热器、转轮再生区和再生风机形成再生风通道;12.所述再生风通道的再生出风与再生热交换器连通;所述第二再生风进风通道的再生进风在再生热交换器中与再生出风热交换。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新风经过再生冷却区的节能换热后,提高了除湿转轮的吸附性能,并且被转轮冷却区升温至50-60度形成第一再生风进风。第二新风经过再生热交换器(将热能从高温的再生出风中转移到再生进风中,降低再生加热器的再生能耗)形成45-55度第二再生风进风。14.现有技术中,单一的利用第一再生风进风或第二再生风进风,都不能达到最高效率的节能,本实用新型同时利用第一再生风进风和第二再生风进风,一方面通过低温的第一新风冷吹降温再生冷却区,快速恢复转轮吸湿性能,同时提高了所得第一再生进风的初始温度,降低了再生的耗能功率;另一方面,通过再生热交换器使用再生出风的余热加热新风得到第二再生风进风,进一步降低了再生的耗能功率。附图说明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一种多方式再生加热节能的转轮除湿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一种多方式再生加热节能的转轮除湿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17.标号说明:18.1、第一过滤器;2、第一表冷器;19.3、除湿转轮;31、转轮除湿区;32、转轮冷却区;33、转轮再生区;20.4、送风风机;5、再生加热器;6、再生热交换器;21.7、再生风机;8、除湿送风通道;9、第一再生风进风通道;10、第二再生风进风通道;22.11、第二过滤器;12、压缩机;13、冷却室;14、第三过滤器;15、第三再生风进风通道。具体实施方式23.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2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方式再生加热节能的转轮除湿机,包括第一过滤器、第二过滤器、第一表冷器、除湿转轮、送风风机、再生加热器、再生热交换器和再生风机;所述除湿转轮包括转轮除湿区、转轮冷却区和转轮再生区;25.所述第一过滤器、第一表冷器、转轮除湿区和送风风机形成除湿送风通道;26.所述第一过滤器、第一表冷器、转轮冷却区形成第一再生风进风通道;27.所述第二过滤器、再生热交换器形成第二再生风进风通道;28.所述第一再生风进风通道、第二再生风进风通道出风口合并为再生风进风主通道;29.所述再生风进风主通道、再生加热器、转轮再生区和再生风机形成再生风通道;30.所述再生风通道的再生出风与再生热交换器连通;所述第二再生风进风通道的再生进风在再生热交换器中与再生出风热交换。31.由上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新风经过再生冷却区的节能换热后,提高了除湿转轮的吸附性能,并且被转轮冷却区升温至50-60度形成第一再生风进风。第二新风经过再生热交换器(将热能从高温的再生出风中转移到再生进风中,降低再生加热器的再生能耗)形成45-55度第二再生风进风。32.现有技术中,单一的利用第一再生风进风或第二再生风进风,都不能达到最高效率的节能,本实用新型同时利用第一再生风进风和第二再生风进风,一方面通过低温的第一新风冷吹降温再生冷却区,快速恢复转轮吸湿性能,同时提高了所得第一再生进风的初始温度,降低了再生的耗能功率;另一方面,通过再生热交换器使用再生出风的余热加热新风得到第二再生风进风,进一步降低了再生的耗能功率。3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器采用菱纹铝网过滤器,所述再生热交换器为板式换热器。34.由上描述可知,上述设置提供一种简单高效的过滤器结构和再生热交换器结构。35.进一步地,所述转轮除湿区、转轮冷却区和转轮再生区依次分别占除湿转轮240度扇形区、60度扇形区和60度扇形区。36.由上描述可知,上述设置将除湿转轮分为三个合理的区域用于对空气除湿、对除湿转轮冷却和对除湿转轮除湿,提高了除湿转轮的除湿效率。37.进一步地,所述除湿送风通道还包括第二表冷器,所述第二表冷器设置在转轮除湿区和送风风机之间。38.由上描述可知,所述第一表冷器对除湿送风通道内的空气进行初次冷凝除湿,空气经过初次冷凝除湿后通过除湿转轮的转轮除湿区,空气的温度提高而含水饱和度降低,故而设置第二表冷器对空气在被送出除湿送风通道前进行二次冷凝除湿,进一步降低了空气的含湿量。39.进一步地,还包括压缩机、冷却室和第三过滤器;所述压缩机连通第一表冷器,所述压缩机的散热端连接冷却室并与冷却室热交换;40.所述第三过滤器、冷却室形成第三再生风进风通道;41.所述第三再生风进风通道出风口连通再生风进风主通道。42.由上描述可知,所述压缩机为第一表冷器提供被压缩冷却的冷却液,压缩机冷却液获得的热量将在冷却室中散发,将冷却室管道连通再生加热器,压缩机散发至冷却室的热量将被吹向再生加热器,减低了再生加热器的负荷;43.所述冷却室将从外部空间中抽入新风用于冷却压缩机,新风进入冷区室前将经过第三过滤器的净化和除湿。44.进一步地,所述除湿转轮轴向设有蜂窝通孔,所述蜂窝通孔内涂有吸湿硅胶。45.由上描述可知,所述蜂窝通孔增加了除湿转轮和空气接触的面积,提高了除湿转轮吸湿的效率;所述吸湿硅胶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吸湿材料。4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表冷器包括外壳体、冷却液管路和u型的排水管;所述冷却液管路设置在外壳体内,所述冷却液管路下方的外壳体设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通过u型的排水管连通外部空间,所述排水管设置在外壳体外部的下端。47.由上描述可知,并冷凝液化的水从u型的排水管排出外壳体至外部空间,排水管的u型弯折段将滞留液态水,该液态水将对排水管水封,避免外壳体与外部空间通过空气进行热交换;故所述排水管提高了外壳体的保温性。48.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湿度传感器和第二湿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和第二湿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除湿送风通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49.由上描述可知,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和第二湿度传感器分别用于使工作人员得知外部环境的含湿量和除湿后的空气的含湿量;50.在某些地区的某些季节中,外部环境的湿度变化较大,工作人员可通过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和第二湿度传感器显示的数据,使用调整除湿转轮转速、调整第一表冷器的功率等手段来使除湿送风通道送出的空气含湿量符合要求。51.进一步地,所述再生风进风主通道的外壁上设有云母隔热片。52.由上描述可知,所述云母隔热片对再生风进风主通道起到保温作用,避免热量流失。5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方式再生加热节能的转轮除湿机的应用场景为:转轮除湿机需要提高除湿效率或需要降低能耗时。54.实施例一55.请参照图1,一种多方式再生加热节能的转轮除湿机,包括第一过滤器1,第一表冷器2、除湿转轮3、送风风机4、再生加热器5、再生热交换器6和再生风机7;所述除湿转轮3包括转轮除湿区31、转轮冷却区32和转轮再生区33;56.所述第一过滤器1、第一表冷器2、转轮除湿区31和送风风机4形成除湿送风通道8;57.所述第一过滤器1、第一表冷器2、转轮冷却区32形成第一再生风进风通道9;58.所述第二过滤器11、再生热交换器6形成第二再生风进风通道10;59.所述第一再生风进风通道9、第二再生风进风通道10出风口合并为再生风进风主通道;60.所述再生风进风主通道、再生加热器5、转轮再生区33和再生风机7形成再生风通道;61.所述再生风通道的再生出风与再生热交换器6连通;所述第二再生风进风通道10的再生进风在再生热交换器6中与再生出风热交换。62.所述第一过滤器1采用菱纹铝网过滤器,所述再生热交换器6为板式换热器。63.所述转轮除湿区31、转轮冷却区32和转轮再生区33依次分别占除湿转轮3240度扇形区、60度扇形区和60度扇形区。64.所述除湿送风通道还包括第二表冷器,所述第二表冷器设置在转轮除湿区31和送风风机4之间。65.所述除湿转轮3轴向设有蜂窝通孔,所述蜂窝通孔内涂有吸湿硅胶。66.所述多方式再生加热节能的转轮除湿机还包括第一湿度传感器和第二湿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和第二湿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除湿送风通道8的进风口和出风口。67.所述再生风进风主通道的外壁上设有云母隔热片。68.本实施例提供的多方式再生加热节能的转轮除湿机的工作原理:69.待处理的温暖潮湿空气在除湿送风通道8沿着气流方向依次先流经第一过滤器1,第一表冷器2、蒸发器冷却去湿去除大部分水分,再经过转轮除湿区31处理除湿,达到所需的出风含湿量后,在送风风机4的牵引下,送入除湿房间。70.所述再生风通道的再生进气包括两条:第一再生风进风通道9和第二再生风进风通道10;71.第一新风沿着气流方向先经第一过滤器1、第一表冷器2、转轮冷却区32形成第一再生风进风(新风升温至50-60度左右);72.第二新风沿着气流方向先经第二过滤器11,再生热交换器6(与再生出风热交换)加热后的高温空气为第二再生风进风(新风升温至45-55度左右);73.第一再生风进风和第二再生风进风在再生风主进风主通道混合后、在流经再生加热器5、转轮再生区33和再生风机7后排出。74.所述蜂窝通孔增加了除湿转轮3和空气接触的面积;75.所述第二表冷器对经过第一表冷器2和除湿转轮3的空气再实施一次冷凝除湿的工序,所述第二表冷器的冷却液温度需要低于第一表冷器2的冷却液温度,这样才能使空气露点进一步被降低,使水汽被析出。76.实施例二77.请参照图2,一种多方式再生加热节能的转轮除湿机,包括第一过滤器1,第一表冷器2、除湿转轮3、送风风机4、再生加热器5、再生热交换器6和再生风机7;所述除湿转轮3包括转轮除湿区31、转轮冷却区32和转轮再生区33;78.所述第一过滤器1、第一表冷器2、转轮除湿区31和送风风机4形成除湿送风通道8;79.所述第一过滤器1、第一表冷器2、转轮冷却区32形成第一再生风进风通道9;80.所述第二过滤器11、再生热交换器6形成第二再生风进风通道10;81.所述第一再生风进风通道9、第二再生风进风通道10出风口合并为再生风进风主通道;82.所述再生风进风主通道、再生加热器5、转轮再生区33和再生风机7形成再生风通道;83.所述再生风通道的再生出风与再生热交换器6连通;所述第二再生风进风通道10的再生进风在再生热交换器6中与再生出风热交换。84.所述多方式再生加热节能的转轮除湿机还包括压缩机12、冷却室13和第三过滤器14;所述压缩机12连通第一表冷器2,所述压缩机12的散热端连接冷却室13并与冷却室13热交换;85.所述第三过滤器14、冷却室13形成第三再生风进风通道15;86.所述第三再生风进风通道出风口连通再生风进风主通道。87.所述第一表冷器2包括外壳体、冷却液管路和u型的排水管;所述冷却液管路设置在外壳体内,所述冷却液管路下方的外壳体设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通过u型的排水管连通外部空间,所述排水管设置在外壳体外部的下端。88.本实施例提供的多方式再生加热节能的转轮除湿机的原理:89.待处理的温暖潮湿空气在除湿送风通道8沿着气流方向依次先流经第一过滤器1,第一表冷器2、蒸发器冷却去湿去除大部分水分,再经过转轮除湿区31处理除湿,达到所需的出风含湿量后,在送风风机4的牵引下,送入除湿房间。90.所述再生风通道的再生进气包括三条:第一再生风进风通道9、第二再生风进风通道10和第三再生风进风通道15;91.第一新风沿着气流方向先经第一过滤器1、第一表冷器2、转轮冷却区32形成第一再生风进风(新风升温至50-60度左右);92.第二新风沿着气流方向先经第二过滤器11,再生热交换器6(与再生出风热交换)加热后的高温空气为第二再生风进风(新风升温至45-55度左右);93.第三新风从冷却室13进风端进入冷却室13后,被压缩机12散发的热量加热,成为第三再生风进风;94.第一再生风进风、第二再生风进风和第三再生风进风在再生风主进风主通道混合后、在流经再生加热器5、转轮再生区33和再生风机7后排出。95.空气在第一表冷器2中被冷凝除湿,冷凝后形成的液态水将从排水孔和排水管排出至外壳体的外部空间,由于排水管的存在u型弯折段,液态水将滞留在排水管中而水封了排水管。上述液态水的水封避免了外部环境通过空气与外壳体内部空间发生热交换。9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本文标签: